铸就地方经济发展“动力源”——六盘水师范学院主动作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中国六盘水网—六盘水日报 记者:毛可 孔盘龙


  初夏,万物蓬勃生长。六枝特区堕脚乡长箐村,贵州康众医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老总王井洪看着公司基地里的红花龙胆中药材种苗节节拔高,心里的喜悦不断蔓延。自公司和六盘水师范学院“联姻”,携手共建产学研基地后,师院生命科学系杨友联博士、孙爱琴教授带队攻坚克难,破解了红花龙胆中药材的繁殖难题,改变了以往不能人工种植的情况。如今,种苗已经种下,这意味着,以后公司红花龙胆的原料收集,不但量能大幅上升,质也将大大提高。“有了技术支持,就是不一样,今后,企业发展底气更足了!”王井洪高兴地说。
  红桥新区内,华栋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道悦又是另一番心情。一大早,他就急切地给六盘水师范学院物理电子科学系的胡明哲博士打电话,询问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师院与公司合作成立了贵州省再生资源工程研究中心,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是中心目前的重点研究课题。王总对这个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寄予厚望,认为有了这样的人才介入,公司对电子废弃物的利用率将大幅提高,还能解决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难题。
  ……
  一样的校企联手,不一样的研究课题,如今,六盘水师范学院与企业联手共建产学研基地的场景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园区、各个企业,成为师院深度融入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个生动实践。
  始建于1978年的六盘水师范学院,至今已有37年的历史。曾经,办学条件的“先天不足”、历史欠账过多,阻碍了师院发展的步伐。2009年,师院加快发展步伐,由“师专”升格为“本科”,但“台子”搭起来了,拿什么来“唱戏”?师院决策层在思索,促进学院跨越发展,必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审时度势,校园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六盘水正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创新驱动,正成为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推进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立足自身,校园内,全院共有36个教授,17个博士,副高以上职称的有190人,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师院在区域内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优势,得天独厚。
  院领导率队调研,走出校园这座“象牙塔”,走进一家家企业,走进一个个产业园区,听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反映:企业留下来了,资金问题也解决了,人才却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创新驱动,关键在人才!”师院党委书记周斯弼认为,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以学科群对接产业群,把学校办成一个地方性、应用型的大学,和天时、应地利。抢抓机遇,努力做好“人”的文章,服务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六盘水师范学院将大有可为,并将由此迈入跨越发展之路。
  “校地互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短短十二个字,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准确把握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社会的需求作为自身的追求,一条“立足六盘水、融入六盘水、服务六盘水”的师院发展之路就此铺开。
  很快,《六盘水师范学院服务六盘水行动计划》出炉,努力建设六盘水经济发展“动力源”是这份计划的主旨,对学院服务范围、服务领域、服务形式、服务层次、服务对象等进行了通盘策划。根据计划,师院将围绕产业建专业,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切实为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014年,师院提出专业设置与调整方案,“精准对接”六盘水经济发展成为最鲜明的特征。一产对准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申报植物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二产对准我市能源大市现状,申报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三产对准我市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的优化,结合六盘水正在打造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目标,申报旅游、城乡规划等专业。目前,学院已有30个本科专业,其中非师范类专业已超过50%。
  与此同时,师院主动出击,动作频频——
  到园区、经济开发区、企业,去联系、调研,了解他们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先后与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及盘县天刺力集团、紫森源集团、黔桂天能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盘县富士康公司、六盘水市农科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及实习实训基地。
  与企业一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授课,学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双方共同培养,使学生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训,达到“毕业即就业,上班就上手”的效果。
  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深入现场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经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将企业的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
  ……
  六盘水师院,正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引发外界关注,融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
  一个个产学研和实习实训基地的挂牌成立,推进了产学研合作,达到了人才共培、课题共选、科研共做、资源共享的目的。
  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力抓手。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等过程,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大幅提升。生命科学系教授林长松博士认为:“校企合作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强,更有利于学校今后的发展!”
  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院的教学更具实践性、生动性。从化学化工系选派到黔桂天能焦化有限责任公司顶岗实习的矿物加工教研室青年教师石开仪、李帅深有感触,一个月的顶岗实习可谓受益匪浅,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今后教学生再也不是“纸上谈兵”,教学更有针对性。
  应用型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增加了效益,实现了双赢。师院生命科学系与贵州花世界园林园艺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基地,攻克了驯化野生花卉、将引进花卉本土化这一难题。有了坚强的技术力量后盾,公司管理层不再发愁,对把花卉产业做大做强充满了信心。
  随着校企合作效益的逐渐凸显,师院“外出联姻”的力度在加强、步伐在加快。截至目前,师院已与六盘水市的部分行业、企业、科研单位签订合作协议44个,产学研合作开局良好,令人期待。
  师院党政办主任程绪权给记者说了这样一个例子,河南驻马店黄淮学院办学“瞄准”地方经济发展之需,培养应用型人才取得好效益,企业到该市投资首先要到学院考察,看其是否开设得有对应自己企业所需的专业,这所学院已成为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和鼓舞。”程绪权说,现在,一个共识正在全院师生中逐步形成:把师院办成一所地方性、应用型的大学,空间广阔,前途光明!
  榜样,为六盘水师院树立了今后发展的目标,增强了转型跨越的决心与信心。正如师院人认为的那样,学院转型发展不会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但只要认准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师院定会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